云南昌宁:一组数字,解开茶业腾飞“密码本”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云南昌宁:一组数字,解开茶业腾飞“密码本”

“8425,代表我们茶厂是1958年4月25日正式成立,后来用来做我们茶厂的电报代码和邮政编码。”走在原昌宁茶厂的老建筑间,昌宁龙润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文军激动地说,“这个数字,是昌宁茶业实现腾飞的密码,因为从这一天开始,茶叶这个昌宁的千年产业,才真正开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又是一年东风暖,千年茶乡春满园

徐文军是名副其实的“茶厂人”,1968年出生在茶厂,1985年成为了茶厂分筛车间工人,并于后来担任车间副主任、主任。1999年茶厂停产几年后,2006年又回到昌宁龙润茶业有限公司工作,用他的话说是生在茶厂、长在茶厂、老在茶厂,老厂区的每一间房子、每一台机械、每一幅图片,他都能讲出背后的故事。徐文军说:“那个时候,茶厂是昌宁的一张名片,不仅带动了茶产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还为昌宁争回了许多荣誉。”

茶厂老车间

徐文军的父亲徐武云和母亲王连英都是1958年第一批进厂的老工人,参与了从茶厂建设开始的全过程。“那年我才17岁,高小毕业后被选到茶厂建厂和工作。”徐武云回忆,“那个时候,调动了全县资源来建茶厂,全县独有的一辆汽车也调来运木料,还在达丙街等其他地方的一些场子做临时车间,这边建厂那边生产。我们都是白天在生产,下班后坐上车子去山上抬木头。就是这样,才实现了当年建厂当年就生产出了红茶。”

茶叶加工

徐武云所说的,与《昌宁县志》大事记上记载的“县红茶精制厂边建厂边试制生产了第一批红茶,结束了本县不能生产红茶的历史”高度吻合。据昌宁县志记载,昌宁虽然种茶历史悠久,但在之前一直是一家一户加工被称为“青茶”的晒青毛茶,1950年的统计茶叶种植面积15067亩,干茶总产量30万公斤。1955年,中国茶叶总公司和云南省茶叶公司派出工作组,到昌宁县洽谈青茶转红茶事宜,并从安徽省和凤庆县聘请技术人员,配合县内茶叶技术员组成红茶推广队伍,先后在漭水、温泉、城关、达丙等主要茶叶种植区建成21个红茶初制所,并于当年试制红茶成功,这也为昌宁红茶精制厂建设和运营打牢了基础。

茶叶加工

“我们这边在建设和生产,县里就组织人员到全县去发动和指导种茶叶,茶叶一下子就发展起来了。”如徐武云所说,通过“两手抓”,到1960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66775亩,是1950年的4倍多,茶叶总产75万公斤,是1950年的2.5倍。徐武云说:“昌宁的茶是在党的领导下,在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的指引下,有了红茶厂后才真正红火起来的。”

有了昌宁红茶厂的龙头带动,昌宁的茶产业尽管经历了风风雨雨,但一直在发展着、前进着。1986年4月,刚刚尝到家庭承包经营的昌宁茶农再迎春天:国家农牧渔业部、国家计委〔1986〕农(计)字第14号文件决定在全国首批建设四个优质茶叶基地县,昌宁与福建安溪、浙江富阳、安徽岳西一起入选。文件下发后,保山地区和昌宁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建好基地县进行了部署,在昌宁掀起了茶产业发展的热潮,以尼诺茶为代表的烘青绿茶在这轮热潮中兴起,为昌宁茶产业发展拓展了空间。  

昌宁红茶

“我相当记得,就是我调回温泉供销社当主任的第二天,县里的领导、区里的领导就来找我,我们一起到尼诺山去实地调查。调查后决定利用那里的自然条件和闲置荒地多的条件,建设样板基地。供销社一边建基地,一边建设尼诺茶厂,后来逐步就有了品牌,也获得了一些荣誉。”时任温泉供销社主任的杨忠诚老人这样回忆,“当时的想法就是不干则已、干就要干成,因为技术标准把握得好,我们的做法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并在全地区推广。后来,云南农大的教授带着实习生到我们的基地和茶厂实习,对我们的做法也相当认可,也给了我们很多的帮助。我们的规模开发,让老百姓看到了希望,调动了积极性,掀起了种茶高潮。”

当时在尼诺老茶所制茶,后来担任过村长、村委会主任的尼诺村村民杨应能感触很深:“我们家包产到户时分得茶地1.5亩,那几年跟着开了将近40亩,现在每年的茶叶产值6万元左右,纯收入3万多元。当年在尼诺集中办样板、建茶厂,对我们的带动相当大,好多人都是先去卖工,然后自己按照那个标准去种去管,一下子就发展起来了。”  

生态茶园

2005年尼诺茶公司改制为民营企业后,原温泉供销社职工李岳接过了尼诺茶发展的“接力棒”。李岳说:“我们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党委、政府和茶农的支持,离不开老一辈人的奉献,我们将会用传统的工艺与现代的科技相结合,不断的推出新的品种,确保产品绿色、健康、生态、环保,得到了更大的认可,提升产品附加值,带动尼诺和温泉茶发展,实现农户增收企业增收。”

2000年开始,昌宁茶产业发展力度进一步加大,当年县财政拔出专项资金370万元,用于扶持茶园基地建设,并提出了持续扶持茶产业发展的措施。2001年,出台了激励发展生态茶园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茶农的积极性。随着光山、达仁、共裕、杞木林等一批无性系良种茶园相继建成投产,龙润、昌宁红等一批龙头企业成功引进和培育,茶产业的支柱地位更加牢固,到2005年,昌宁茶叶工农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1.35亿元。2014年,“昌宁红茶”获得国家地理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2020年,全县现有茶园总面积31.43万亩,干茶总产量2909.93万公斤,实现茶叶综合产值38.81亿元。

产业的变化,茶农和茶所的感受最直接。温泉镇光山村李子树村民小组茶农罗成荣说:“2000年种植茶叶后,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多,学生读书,建房全靠茶叶。”漭水镇共裕社区茶农穆女士说:“我们家的茶叶大我数是在2000年前后种的,现在一年的茶叶纯收入大概2万多,我们一家的生活基本上都是靠茶叶。”明德村茶叶加工户禹李发说:“虽然我们昌宁有古树茶,但毕竟产量太少,大头还是这些年发展的茶园,像云抗10号茶做的绿茶,就很受以甘肃为主的西北地区客户的欢迎,我们的重点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把这些大众消费的茶做得更好。”

随着昌宁茶产业的不断发展,许多昌宁企业和个人开始带着昌宁茶走出去,到全国各地开拓市场。在广州等地经营昌宁茶叶的田园镇大叶山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忠文说:“我到过全国很多茶区,不管是茶树的树龄、茶叶的品质,还是生态环境,能赶上昌宁的确实是屈指可数。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宣传、推广,同时开始做茶旅,目的就是吸引更多的人到昌宁来,亲自见证、亲眼目睹之后,真正了解并爱上昌宁的茶。”

茶叶同样是漭水镇的主导产业,2020年全镇茶叶面积44390亩。漭水镇镇长普安宪说:“将依托沧江茶园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创建,规范茶叶市场,加强古茶树保护,提炼古茶文化,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用茶产业催生出旅游业、房地产业、餐饮业等。”

采茶

昌宁县城所在地的田园镇,现有茶园50096亩,2020年人均茶叶收入3000多元。田园镇副镇长李贵学说:“一方面以改种、换植、嫁接为主建设一万亩标准化茶园,另一方面加大对古树茶的保护力度,真正把茶作为农民增收的产业来布局,把茶园作为山水田园风光的组成部分来建设。”

从近日召开的昌宁县经济工作会议上了解到,昌宁县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产业发展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健全线上线下产品营销渠道,做大做强昌宁红茶品牌,致力打造世界级红茶品牌,到2025年昌宁红茶工业产值由8.5亿元增加至14亿元以上,带动茶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

来源:云南网 通讯员 吴再忠 摄影报道